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大足:玉峰村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乡音乡愁

  • 侃侃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588
  • 回复:1
  • 发表于:2019/3/19 10:16:30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大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3月19日6时5分讯(特约通讯员谭显全) “老街就这样走了,带着曾经的烟火,带着她的青春年华,走向远方。”重庆市作协会员邹安超在散文《玉龙老街:那曾经的烟火》里抒写着亲身感悟的情怀,“她越走越远,走出了大足的地界,走出了重庆的区域,一下走进了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名册。”

阳春三月,春光明媚,笔者走进大足玉峰村玉龙老街看到,在修复的历史街巷里,老街新铺了地板,新建了漂亮的旅游公厕,还原了古戏楼,建设了老客栈。在明媚阳光下,老街坊邻居们悠闲自在拉着家常,晒着太阳,生活十分的惬意.....


传统村落  特约通讯员 谭显全 摄

“自2016年起,我们投资500多万元,对玉峰村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,逐步开展传统建筑保护、环境卫生改造、街巷路面改造工程等。”玉龙镇党委书记贺平说,“完善了老街上居民的自来水、用电,以及商业、医疗、文化等服务设施,使传统村落历史格局风貌进一步得以保护,村落人居环境水平进一步得以提升。”

据悉,玉峰村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玉龙镇东南部,坐落于雄奇的巴岳山麓之下、玉龙山旁,风景秀美,地产丰富,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。始建于清初,湖广移民徐氏插杖此地,又称“徐家漕”,清代乾隆年间建场时,取境内“玉峰寺”及“龙头岩”首字定名“玉龙场”;迄今近约300年的历史。


游客乐趣   特约通讯员 谭显全 摄

洗净繁华 渐行安静

玉龙老街依山而建,穿斗瓦房古朴典雅,黄桷树浓荫华盖,泉水涓涓,淳朴的山民安居乐业,仿佛一幅世外桃源的水墨画再现。

“玉龙老街曾经非常辉煌。依托隘口地理优势和当地丰富的煤炭、铁矿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,玉峰老街从清朝至民国都是成为大足响当当的驿道和商贸重地。”在玉龙老街出生长大,至今仍然住在老街的玉峰主任李世华表示,“当时商贩云集、物阜民丰,老街上每天人来人往,繁盛一时。”


老人生活其乐融融 特约通讯员 谭显全 摄

玉峰书记杨应雄也述说了玉龙老街,历史可以追溯于清代嘉庆年间,原大足县又续增“十景”,而玉龙镇就独占其二 ,就包括玉峰社区的“鱼口坳”。由于是三个区县交界点,紧靠铜梁区龙林村,永川区云龙村、永玻村,在解放前和解放后一段交通不发达的时期,玉峰社区鱼口坳是进出大足的必经关口之一。

由于地处两山夹谷间的陆路交通要冲,又是周边三县陆路物流客商打尖歇脚的必经之地,玉峰村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域、宗教、商旅和建筑文化。村落中保存有三清洞、三清寨、古戏楼、古茶铺、古商铺及大面积清代穿斗式民居,处处体现了川东传统民居所特有的简洁、明快的特点。

在老一辈大足人的记忆中,玉龙老街是个耍事多的地方。曾经的老街上有四个寨门、两座庙、客栈无数。古色古香,刻有雕花的过街楼更是别有风味。青石路边便是浅浅的溪水,清凉、透彻。特别是2千多米长、3至5米宽的街道两侧多半是清代穿斗民居建筑,叫卖声、戏班鼓乐声、打铁叮当声不绝于耳,去那里逛茶馆、看川剧、赶集,是方圆数十里的居民十分看重而且倍感惬意的体验。

时代造就了老街的往昔繁盛,也让老街走向衰落。解放后,大足交通条件显著改善,老街交通要道的地位逐年下滑,加之当地矿产资源开采量减少,老街人气骤降。特别是因担心山体滑坡,政府驻地从老街的搬离,一些单位和家庭搬到更加繁华的地方。

真可谓弹指间,数十载已过,洗净繁华过往。从上世纪70年代末,老街渐渐变得安静。老屋上茂盛的草,街道两边随处可见关闭的宅院和商铺,斑驳的墙壁,懒散的猫狗,处处散发着闲适、宁静和恬淡的气息。

新千年伊始,几年间,老街彻底归于平静,每天很少有外人踏足,往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白天也看不到几个人,老街成了居民休闲的院坝。对这种冷清的现状,老街居民是无比的失落。虽然一切都已改变,一切都已远去,但仍有许多老街人不愿离去。

当天,从万古镇10多岁就出嫁到老街,今年81岁的杨世碧手端饭碗,乐哈哈的坐在大门口。她守着老屋几十年,哪儿也不愿意去了,这儿是她的根、是她的魂;78岁的周良孝和80岁的丈夫刘兆福精神矍铄,他们要守着辛苦挣来的祖宅一辈子。89岁的谢夕明、87岁的邢文碧……即便这里日复一日的衰落冷清,他们却都不愿搬走:老街好啊,这里是家,有根,还有浓得散不开的乡愁。

留住乡愁 保护传统

“2014年12月,玉峰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,如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村落?”成为了老街人曾昭凯、曾广洪与姚永富回忆儿时往事的话题。他们谈到破旧的玉龙老街、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时感慨万千。


重修戏楼  特约通讯员 谭显全 摄

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,这份浓浓的乡情催促着他们。2016年夏天,3人一拍即合,决定以此为契机,发动一批曾广洪,姚永富,曾昭凯,喻刚友,宋福春等24人玉龙籍的民间人士,大家积极响应,为家乡助威呐喊,一起开展抢救保护玉龙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制,决定以出《玉龙记忆》书的形式,对衰落的老街、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等予以记载与传承。

曾广洪告诉笔者,“玉龙以前几百年来是以采矿、打铁、铸造、玻璃等手段谋生,仅留存的资料非常稀缺。

24位民间自发的编委会成员,经过一年的调研和走访,冒酷暑、战严寒,深入村社、企业,进行了上百次民间采访,先后走访了健在的耄耋老人,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,捕捉有关玉龙的历史文化。

“我的家乡在玉龙山脚下的新华村,童年的我常常与小伙伴们在溪中戏水、摸鱼、淘拾煤块……这样的经历出自于重庆医科大学教授陈全,他是土生土长的玉龙镇人。清华大学研究生杨波在《故乡点滴》道出了童年的记忆:记得当时电视机还算“珍稀动物”时候,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,每到晚上播出《西游记》时,几乎是全村父老乡亲都挤在公路边看得津津有味……

《乡愁难却话玉龙》《难却的乡愁》《童趣乡情》《家乡感怀》《故乡断想》《玉龙山情未了》等玉龙籍人士的亲笔回忆录,打造了“乡愁难却”。

经过近一年半的努力,集史料、考证、散记、口述、图片为一体,达到了“资治、教化、存史、感悟、回忆、欣赏”为目的《玉龙记忆》,终于正式出版发行。它穿越时空,以生动的笔触让今天的玉龙人感知祖先艰辛创业的脉搏,重温沧海桑田的历史,也让今后的玉龙人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

修旧如旧 文旅融合

“玉龙镇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。我们将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委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,做好玉峰传统村落的保护。”贺平说,“特别是要加快建设步伐,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,真正让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。”

“玉峰村文化遗存众多,历史环境要素丰富,不但拥有众多的古井、古桥、古石板路、古寨门、古关隘、古石刻。”该镇党委副书记梅兴华也说,“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,如玉龙五金(铁器)、玉峰土陶、玉峰情歌、民谣(大足薅秧山歌、西山神歌)、玉峰道教。”

为此,玉龙镇党委政府遵循科学规划、整体保护、传承发展、注重民生、稳步推进、重在管理的方针,坚持“整体保护、系统展现、合理开发、延续利用”的原则,加强传统村落保护,改善人居环境,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,使传统村落保持长久的生命活力,达到长远承续的目的。

2017年,玉龙镇政府开始了玉峰村重点传统建筑修复。按照“修旧如旧”原则,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确定的3处历史建筑进行复原修复。如古戏楼、古茶铺、古商铺各1处,约950平方米。分别进行了本体排危、抢险,按原样对建筑整体进行复原,重点修复建筑外立面,完善建筑内部功能修缮。

当地还对街巷两侧传统建筑保护与整治,完成了长约800米的历史街巷两侧建筑的修缮与风貌整治。对街巷两侧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,在保持原有传统建筑风貌、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,加固建筑结构,替换损坏构件,改善功能设施。对街巷两侧的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符的建筑进行风貌整治,重点加强建筑外立面整饰改造,协调了村落整体风貌。特别是对古遗迹也予以修复。对三清洞、三清寨两处寨门进行保护性修缮,设立保护标志牌,并加强周边环境治理。

冷清老街 重现火爆

“记忆中的老街是热闹而又纯朴,老街的人淳朴勤劳,生活简单和谐……”“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看过戏的戏台,那个时候要看过戏,不容易啊。早不早的就要来等待,人挤人,特别是过年时候,热闹得很。”.....

这是今年春节之际,玉龙成功人士集体回乡打望走在老街上,大家议论起来的一个场景。回想起了在老街发生的很多事:第一次下馆子、第一次看川剧、第一次看电影、第一次喝汽水,第一次喝啤酒······

老乡们记忆深处是曾经热闹非凡的玉龙老街。回想当初随着岁月流逝,玉龙老街曾经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后,大家禁不住十分的叹息。

如今,随着老街入选了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、重庆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,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出现新变化后感到欣喜的,还不只是这些返乡的成功人士们。

去年,金秋送爽,丹桂飘香时候,为了保护中国传统保护村落的历史文化,玉龙镇党委政府倡议并组织了“打糍粑、庆中秋、叙旧情”活动。一石激起千层浪。当天,年迈的老人、迁徙多年久未谋面的邻居、远在外地打拼的游子共400余村民,纷纷从四面八方汇集老家参加盛会,相聚一起,其乐融融叙旧情。他们或兴致勃勃举起木棒打糍粑、或叙旧拉家常、围着打糍粑的碓窝翩翩起舞,那场景赛过大年。

从重庆连夜赶回的60多岁的黄桂容参加的缘故,她说“忘不了儿时的记忆,更忘不了故乡情。没想到玉峰社区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后,政府投入巨资,老街的基础设施大为改观,沧桑的家乡在短短两年之间发生了巨变,怎不让人激动!”

“几百人相聚在老家,共度佳节,表明我们老百姓确实生活富裕了,国家也强大了。”玉峰负责人高兴说。

昔日冷冷清清的玉龙老街,在去年国庆长假时,也出现人流如织的火爆场景。

玉龙镇老街从事卖凉粉、凉面,今年已经65岁的刘明秀老大娘,生意出奇的好,每天摊位前人来人往,看着钱包里的钱不断往上串,她布满皱纹的脸乐开了花。在玉龙老街车站附近卖水果、饮料和方便面等副食品的周琪,几乎天天都要叫家人帮忙进货补充货源,以前十天半月都难以卖出去一瓶的高档酒水和饮料,还卖缺了货。

目前,老街最具特色的石板路,两旁的建筑砖瓦房,青砖绿瓦,与水乡古镇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山间古镇,不但吸引来体验、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,吸引了四川美术学院、重庆大学等众多学子及艺术家前来写生摄影。

贺平也高兴地表示,随着玉峰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的实施,不但有效保护与传承玉龙当地传统建筑建造工艺、独特的历史文化。而且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,必将提升玉峰村与玉龙镇知名度,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。

“谁说老去的就没有了担当?玉龙老街,你的烟火会回来的!”“老街老矣,那是老街的沧桑美;老街复活了,她将永远活在大足人心中。”市作协会员邹安超和唐晓堃分别在描述、回味玉龙老街散文中所期盼的愿景,如今正在逐步成为现实。
哈哈哈哈哈哈
  
  • 梦中人
  • 发表于:2019/3/19 10:35:11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沙发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不错!舒服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安全联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