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走,赶高升场了
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25216
  • 回复:260
  • 发表于:2015/2/10 15:36:26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大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关注大足在线网微信公众号了解大足



走,赶高升场了
 


文/方若愚


     每逢4、7、10的日子,就是高升赶场的日子。各个村子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,纷纷涌向这个小镇。说它小,它也实在不大,从以前三条是板壁石灰墙川头架子的老街,变成如今全是钢筋水泥的楼房组成的七八条街。

    以前逛老街的时候,每到赶场天是人山人海,接踵而至。街道比较狭窄,摊子又比较繁多,大家背着背篼挑着筐子,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显得更加的窄小,半天也走不了多远,大家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挪动身子缓慢的前行,耳畔听着街道两边的叫卖声和叽叽喳喳的说话声。

    孩子们喜欢老街卖豌豆油炸粑和花颗糖,特别是卖花颗糖的摊子,想必很多人小时候都在那里哭闹过。那是一个老头守着的摊子,小时候觉得他已经是老头了,等我长大还是觉得他是老头,所卖的花颗糖全部是他自己做的,主要用面粉为原料做成,花颗糖的形状、样式、大小、颜色都有不同,花花绿绿红红蓝蓝,让人嘴馋得不行。大人们总是哄着孩子,让别吃这个,吃了牙齿会疼、会掉,以至于那个地方总有孩子们的哭声。

    学生们喜欢卖不干胶的摊子,那个摊子也是一个老头在卖。他的摊子上,主要是卖一些针呀线呀小玩意儿等,但是,卖学生的不干胶、明星片生意应该是最好的。遇到自己想要买的明星不干胶,还特别嘱咐他要早点去开来卖,特别是70、80后的人,多数的笔记本上都会贴有不干胶。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,更是属于那个年龄的记忆。

    姑娘们喜欢十字口卖布卖衣服的供销社,小伙子喜欢站在供销社门前看漂亮的姑娘。要是和谁约好见面,多数都是说在供销社的门口。而且,那附近几家卖衣服的店子,一直占据着高升场上最有品质保证的名声,如果说买衣服,不是出自这几家,再好也不觉得有多好。当然,他们的价钱也是比一般的店子要贵一点。

    后来,老街拆了,重新修建了新的楼房,道路变宽了,成了新街,加上又新修了几条街道,使得老街这条街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,不知道是大家仍然在怀念它,还是舍不得它,新街直到现在也还是冷冷清清。

    高升场虽不大,可是,却一直是赶早场。

    以前高升有一个竹席市场相当红火,大家早上三四点钟天不见亮就去了,去晚了不但没位置,还卖不到好价钱。因为外地很多收购竹席的人早早买好竹席就走了,剩下一些本地的商贩使劲的压价。那时,大家赶场几乎都是步行,距离高升场最远的几个村子如十五村、十四村、五村裴家沟等等地方,更是要走上一两个小时。一张竹席好几斤,几张竹席就是几十斤,光是走路都觉得累,扛这么几十斤重的竹席更是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那时,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出去打工,编织竹席售卖成了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源。去到各个村子一转,多数的人手里拿着篾条,屋子里的人永远坐在竹席里,不是刀子劈竹子的噼啪声响,就是手里晃动着篾条的声音,要么就是槛板槛席子的声音。快的一天一张,慢的两天一张,而去街上卖席子的时候,却要被挑三拣四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。

    而现在编织竹席的人少之又少,竹席市场也几乎不复存在。竹席的价格涨了,可年轻人那里还愿意整日坐在竹席里,整日整日的也编织不出一个斑斓的梦想了。

   而早场却不会因为竹席市场的消失而退却,菜市成了早场翘楚。大家纷纷趁早来抢占黄金地理位置,都想早早卖完并卖一个好价钱。种菜的人少了,买菜的人多了,种下的是一份辛苦,卖出的不仅仅是价钱,更是一份心意。

   赶场了,石板路已经杂草丛生,甚至找不到它的踪迹了,它们被宽敞平坦的公路所取代,步行的人也不愿意再步行了,小车摩托车成了大家的必备所需。短短的这么些许年岁,高升已经在变化,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,又在人们的意料之外。我们所怀念的,不仅仅是高升的好,高升的街,更有那些年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的高升人。




乡村公路上的三轮车





大足到高升5元车必经之路:姚家院子





成渝复线高速穿高升4村5队而过





4村5队,公路上赶场的人们





这里是枪家坳,据说以前这里发生过很多故事





高升在望,有没有一种久违的感觉





这里是高升车站,到大足的5元车就在此。
右边是8村,左边是2村。李家到龙水的车子就从8村过2村。





这是最早的新街,现在这里几乎变成卖电器的地方了





这条街就是以前的老街拆了后修建的新街,至今还是冷冷清清





高升中学旧址,现在又变成高升小学新址。





左边那排门市以前是派出所,现在搬到铁山去了





站在高升中学旧址门口往来路看





大家集中在这几家服装店选过年的衣服





这个地方以前就是竹席市场,现在只有人流量
直过去的右边是政府,再过去是高升新城





这条街右边有一家邮政所,一直是高升人流量最大的地方





大家都习惯了赶场背个背篼





要过年了,大家都操起手儿耍





前面的口子是菜市场入口





高升的柑橘是出名的好吃,很多人家都拿来菜市场卖

  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5/21 18:00:58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89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大足高升插秧的照片









大足高升5村的桃子









  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6/5 15:59:53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00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你还记得这个地方吗?胡儿塧(ai),那时,可以看到山是山,土是土,现如今全是树木竹林,早已不是当年风景了!




TICO
TICO: 走过上百次
2015-09-15 22:46:57 回复
唐萍
唐萍: 当然知道了
2016-06-15 21:37:44 回复
  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6/5 16:01:03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01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以前的高升中学,后来变成小学,现在不复存在了吧?




  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6/5 16:04:02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02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6/5 16:07:59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03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6/5 16:11:54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05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你们还认识他吗?他算不算是高升的一张名片呢?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6/5 16:34:05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06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你们还认识他吗?所有爱照相的人应该都认识吧!他算不算高升的一张名片呢?









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6/9 16:47:39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08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高升照相师傅蔡眼镜

文/方若愚

   在高升,提起蔡眼镜,几乎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,他就像高升的一张名片,深深的铭记在每个人的心里。他姓蔡,加上戴着一副眼镜,大家都以蔡眼镜称呼他,倒是对他本来的名字叫不出来了。




      蔡眼镜从事摄影,在高升街上开了一家照相馆。他照相的技术一直不错,会让不好意思的人变得轻松自如,会让爱漂亮爱潇洒的人更加彰显自己的风采,会让你在镜头前变得自信,加上他为人谦和有礼,温文尔雅,去他照相馆照相的人一直很多,生意也一直不错。

      我认识蔡眼镜应该是因为姐姐的缘故,姐姐比我大5岁,女孩子总是比男孩子更喜欢拍照,更喜欢把自己的青春与美貌留在照片上。姐姐也没有拍过多少照片,这是比起小她5岁的我一年到头也拍不上一张照片的我来说,应该多一两张而已。姐姐的照片,总是被放在展示镜框里,被当做好作品来展示。后来姐姐出去打工了,再没有去拍过一张照片。

       而我去拍照都应该是在初中吧,那时,读书期间总爱去拍几张照片,给自己留个纪念。特别是到初中毕业那一年,大家都兴起送照片给同学的毕业纪念品,于是,一窝蜂的都跑去他的照相馆。他的照相馆是在高升往九村的那条街,靠近河边桥了,两个门市的铺面,平房,上面用预制板盖住,楼上种了花草,给照相的人多了一处处风景。



      我记得当时我们班的同学,选了很多地方为照相的背景,特别是平房上面的花草,几乎被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拍了个遍,甚至,一个男同学还爬到房子的墙边上坐着,让蔡眼镜拍了几张嘻嘻哈哈的照片。那些照片,或许现在已经找不到,或许,它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,也或许照片本身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我们当时年少,以至于过了这么多年,我们还可以笑谈那些往事,可以轻松的回忆那些场景。

      若是没有他的照相馆,或许,我们连这一点共同的回忆都没有了吧!只是,当年舍不得把照片拿去过胶,不到几年,那些照片都因为屋子的潮湿而花掉了,说不出的可惜。

       再遇蔡眼镜的时候,是在大足校场口附近的大街上,多年不见,他依然还是当年的风采。虽然叫不出名字,那份熟悉还是有的。后来,又在昌州古城观看快乐坝坝舞时再遇,就多了一份熟识。他说,他们才从贵州做生意回来一年多,之前,一直在那边做点生意,现在回到大足,居住在五星华府两口子专门带孙子。他两个儿子,大儿子在东北一所著名大学毕业,毕业后在重庆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,年薪20万。




      尽管写起来东拉西扯,可是,想写写他已经很久,不仅仅为那份熟识,更为那份年轻时候的珍贵回忆。那些记忆,是他用相机记录着我们当年的稚嫩,是他用镜头定格着我们年轻的岁月。我们在翻阅那些照片时,想到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,更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岁月里美好的回忆。




大丰大足大人物(3月26日更新)总置顶推荐1 2 3
山水间
山水间: 看到照片,老啰!
2015-08-14 12:34:28 回复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7/6 17:49:46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18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李子成熟时,想起桂大孃 

文/方若愚 

    周末,在一亲戚的带领下,去到他家摘李子,一树一树的李子,密密麻麻的挂满枝头,让人看了都忍不住欢喜得很。虽然知道李子吃多了不好,可是,就算不吃,光是那一颗一颗的李子,红艳香透,也是让人垂涎欲滴。



 


   想起小时候去桂大孃家摘李子的情形,她们家在十五村,田坎上种了好几棵李子树,刚好她们家又有一个人的生日是在李子成熟时,每年都让我们在李子成熟时去。桂大孃人很好,她们家的人在她的影响下也是极好,每次我们去的时候,一听说我们快要到了,要走出家里好远来接我们,我们要走的时候,他们一家老小都要出来拉住我们不许走。每次都要上演这样的场面,我们在前面使劲跑,他们家的人在后面追着拉到起不许走,非要让我们在他们家多耍一些时候多住几天。


  桂大孃喜欢我们,我们也喜欢桂大孃。她常说,她从小就没有了父母,要不是我的爷爷从小照顾着她,哪里还有现在的她和现在的一家人。她可以是吃我们一大院子人家的饭长大的,所以,我们一大大院子的人都是她的娘家人,都是她的亲人。



    我们小的时候,其实对这种情感体会得并不透彻,只是觉得有她对我们好,有李子吃的时候可以去李子,就觉得是好了。直到我们长大了,阅历过社会的艰难,见识过人与人之间的冷漠,尝试过亲朋的疏离,才知道,桂大孃对我们来说,不仅仅是好,那是亲人对亲人的熟潋,是亲人对亲人的不舍。这种情感,不单单是她一个人如此,她还灌输给了她的子女,让她的子女们也知道,如果不是她的娘家这些人,她就不可能健康长大,饿都饿死了,就更不会嫁到这里来,生儿育女,养育起这么一大家人。

    那时,桂大孃还经常给我们做千层底的布鞋,一层一层的布,一针一线的缝,那密密的针线,是桂大孃对我们家人所有的情感,都编织在一双一双的鞋子里,每当我们穿起这双鞋,就看到桂大孃那慈祥而和蔼的脸,一直陪伴在我们的左右。这种温暖和亲切,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情感。



    如今,桂大孃已经不在了,可是,她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存在我们的心里,她的和蔼可亲和慈祥温暖,依然温暖着我们每个人。不管她在与不在,我们始终当她是我们身边的人,一直感觉她陪伴在我们的身边,庇佑着我们成长。她是如此的喜欢我们,爱着我们,就像她爱着她的家人、儿女、孙子们一样,让我们每每想起她,就觉得温暖,就觉得亲人不论时间的长短,都是如此的亲切,这种情感,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漠,只为让人更加的珍惜、保重。

   又是吃李子的季节了,桂大孃家的那几棵李子树,也早已老去,虽然不能去吃李子了,可是,每每吃起李子,就想起桂大孃,想起她对我们的好。还记得最后一次见到桂大孃那是在十几年前了,因为我后来去了广东呆了十多年,所以,最后的印象就是她来我们家玩的时候,那时,她的身体已经有些病痛了,却还在为我父亲做千层底的布鞋,她说,她闲不下来,动动手脚,身体会更好一些。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,徒步爬坡上坎从十五村翻山过胡儿岩下坡到我们这边来,一路最少十多二十里的山间小路,真正是难为了她,她却说,我就想要回来看看,跟小时候一样,就想回来住上几天。

 


   如今想起桂大孃,还是那么的不舍,还是那么的难忘,甚至有点想流泪的感觉。我们在渐渐长大,而身边的那些亲人也在慢慢变老。他们一个一个的离我们远去,留下从前的那些回忆让我们追忆,更留下那些过往让我们能共勉。

    桂大孃,我想你了。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5/7/10 16:40:58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20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    

绿波春浪稻田肥

文/方若愚



      到乡间一走,前几日还是绿油油的禾苗,如今却已开始抽穗。一片一片的稻田,在乡间的原野上,一望无际。所有的农家人,见到这一抹绿色无不欢喜。它们是这一年的收成,更是一年辛勤劳动付出的收获。现在的生活不像以前那样艰难,可付出的辛勤劳动,所有的人们都还是像从前那样期盼,期盼着劳动后能有更大的收成。何况,稻谷的收割是一年正热的时候,所谓“粒粒皆辛苦”,不单单只是一句古诗,是一句说辞,更是对庄稼人劳动艰辛的描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[此贴被方若愚于2015-7-10 16:41:23编辑过]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6/7/23 10:08:00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71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高升的滴水清波,你们还记得吗?

总觉得那是一座神圣的山脉
驻扎着内心的崇拜与敬仰
翻山越岭来看你却看不出一个自己
转山转水,滴水清波的故事怎么也转不出高升的记忆
千手观音的佛音还在耳边回荡
而在佛前祈祷过的人们却早已物是人非




寨子坡山头前面的磨子岩


休憩后的千手观音庙



滴水清波
是不是修了後,感觉还不如不修呢,每次看到,都觉得失望
明明是一处古迹,却整成一幅残缺画




吃素斋饭的场面

冬雪
冬雪: 每年都去的地方
2016-08-19 15:30:46 回复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6/7/23 10:12:56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72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你们知道这里是哪里吗?
看看有多少人认得出来?




  • 方若愚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6/7/23 10:14:52
  • 来自:重庆
  1. 173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显示全部

这个地方变化最大,
印象中这里有一块院坝,旁边有几棵柑橘树,一条小路通往河边
坡下面,就是一片菜地,如今,却是变得最为惊艳的地方了



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安全联盟